辛榨乡蒋堰村:绿色基地承载致富希望

“种蔬菜这条扶贫路子走对了,预计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3万元,村‘摘帽’没问题!”10月13日,手握卖红菜苔的21000元收入,安陆市辛榨乡蒋堰村支部书记蒋水明满怀自信。

今年,围绕“摘帽”出列目标,蒋堰村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干部一班人带领党员群众,合力谋划产业、发展产业、壮大产业,苦干实干,蹚出一条致富路。

找路子,集体商议决定

“村集体最低收入不得少于5万元”,这是重点贫困村脱贫的一项硬标准,也是横在蒋堰村面前的“拦路虎”。

村无集体收入,创收该如何下手?

趁着春节还未过完,党员都在家,蒋堰村迅速召开党员群众代表大会,集中商讨对策,一致认为只有发展产业,才能让村有收入,顺利脱贫出列。

发展什么样的产业?需要考量。

为此,驻村干部与村“两委”干部先后去往武汉、大悟、云梦、安陆等地的扶贫产业发展基地,考察学习蘑菇、桃树、蔬菜种植技术。

种蘑菇,技术要求比较高、难度大;种桃树,见效慢、不长久,而蒋堰村大片土地是砂壤土,水分足,比一般土壤养分高,适合种蔬菜。

“种蔬菜,就这么干!”

敲定主意,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综合考察学习经验和地貌特点,制定蔬菜种植的规划,并在随后召开的党员群众代表大会上全票通过。

发展扶贫产业,村民大力支持。没地,贫困户出自家土地;没钱,在外创业群众资助。5月,面积50亩的蔬菜种植基地应运而生。

怎么干,行家里手支招

基地建起来了,种什么好?销路怎么办?

6月初,多方打听得知,村民蒋望群在武汉菜市场做蔬菜批发生意。

蒋水明当即联系,道出村里想通过发展蔬菜种植产业脱贫致富的想法,蒋望群大力支持,根据市场行情,建议村里负责种冬瓜,他本人免费提供瓜苗,负责成品收购。他说,“村里发展蔬菜产业是好事,为村里创收,贫困户受益,我没有理由拒绝”。

说干就干,不到一周,种子全部种下。但因缺乏种植经验,加之连续干旱,冬瓜苗先后枯死。为了补救,7月初,驻村工作队与安陆一家白花菜销售公司对接合作,同样受干旱影响,白花菜也种植失败。

“种一次失败一次,是不是注定不能种蔬菜?”不是!

面对多方质疑,8月,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干部痛定思痛,决定先改善基础设施,再引进技术,多个品种一起种。先自筹资金2万元,在蔬菜基地打井取水,铺设水管道,根除干旱缺水问题。再从云梦请回农技专家,跟踪指导蔬菜种植有机花菜15亩、大白菜15亩、白萝卜8亩、圆包菜5亩、红菜苔7亩。

终于,精心培育的蔬菜进入丰收季,10月初上市的红菜苔全部拉到武汉市场,有机花菜、大白菜、圆包菜、白萝卜将陆续在11月份供货。

“初次种菜一波三折,但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蔬菜,还有经验。”驻村第一书记周军号深有感触道。

盼未来,抱团发展致富

随着蔬菜走向市场,蒋堰村今年村集体收入预计将达到13万元以上,为今年脱贫出列打了一剂“强心针”。

为了让更多的贫困群众享受到产业发展的红利,蒋堰村成立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累计吸纳10余户在家有劳动能力贫困户长期在基地务工,每月收入可达1500元。

贫困户蒋健权一家四口,子女均在外打工,自己患肝病,常年药不离身,哀愁满面。自从到合作社打工后,精神气提起来了,笑容也多了,他说,“大伙儿在一路搞事,有工资,还热闹”。

贫困户蒋贵平是个闲不住的人,因年龄较大,干不了重活,多次想找活干,无一例外被拒,这让蒋老不甘心。今年6月,村成立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缺人手,蒋老第一个报名。

2019年,蒋堰村计划采取积少成多、量力而行的办法,逐步扭转土地,扩大种植规模,培养1至2名技术员,搭建与武汉菜商沟通联系的平台,试验大棚种植,逐步形成稳定的“农户种植+村集体收购”的合作社运营模式,增强村集体和贫困群众收入。

村里有产业,贫困户就有盼头,步入小康生活的愿景正一步步朝他们走来。

(记者朱辉 杨洋)

(作者:朱辉 杨洋)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