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是第34个“全国儿童预防接种宣传日”。儿童要打哪些疫苗?打进口苗还是国产苗?咳嗽发烧能不能延迟接种?新冠肺炎疫苗何时能上市?是不是人人都要打?针对这些问题,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上海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张文宏教授,在上海接受媒体专访。
哪些疫苗是孩子应该打的?
一类疫苗孩子是必打,二类疫苗医生会提倡去打。一类苗、二类苗都是极其重要的,如果不打,重点人群、高风险人群就面临极大的风险。流感、水痘,不好说必打,强烈建议你要去打。
打进口苗还是国产苗?
中国相关部门对疫苗的质量要求是极高的,现在全球对疫苗的质量要求都是非常高的。但是在同等情况下,国产疫苗供应链比较大,单位价格比较低。进口的疫苗,价位比较高。现在进口苗比较多采用了一种联合苗的技术,几个苗一起打。比如说,有些价格低的苗可能要连着打几针才能得到免疫,但是联合针一起把几个苗打掉了,价格会高很多。这些我认为都不是接种疫苗核心的问题,核心的问题还是你打不打疫苗。至于打哪种疫苗,其实都有自己的一些衡量的体系。所以我也希望在疫苗接种点的医生能够妥善介绍现在可以提供的疫苗接种的类型,让家长自己去选择。
孩子咳嗽发烧可以延迟接种吗?
疫苗如果需要打,总归是越早打越好,打得早,保护得早。如果小孩子最近几天有咳嗽发烧头痛,可以延迟一下接种疫苗。延迟接种一个星期两个星期没有大的问题。最好不要拖的时间太长。
现在开始复工复产了,孩子开始上学了。我认为你出去第一个礼拜应该找个时间把孩子的疫苗接种掉,如果实在没空就第二个礼拜。有聚集就有风险,因此尽量把疫苗及早接种。
别人都打了疫苗我没打也很安全?
经常有人这么想,别人都打了,我没打,有个免疫屏障。如果长期以来大家都这么去做,免疫屏障率会越来越低。只要有人没打疫苗,你自己的风险、还有群体的风险都会升高,这跟不接受疫苗率是有关系的。不建议大家冒这个险。
新冠肺炎疫苗进展如何?
新冠疫苗国际上有很多种。中国已经走在前面。中国是几条线路齐头并进。一个已经进入二期临床研究,是中国生物制品研究所六大所合成一起,我们叫中生集团。还有一个是陈薇院士,她做的是一个载体疫苗,也在二期临床实验中。美国也有疫苗开始进入二期了。到底是哪个效果好,我们还要评估它的不良反应,它的抗体滴度、保护性,还有安全性、阻断成功率等等,综合起来才能判断哪个最好。
我们会不会成为疫苗的小白鼠?
我们在加快研发疫苗进度,不代表我们放弃对它的疗效跟不良反应的评估。疫苗为什么做出来了,现在不能马上给你打?就是因为尽管加快了审批的流程,但是不能降低它的质量,不可以降低对疫苗的要求。肯定是完成了三期临床研究,三期研究是安全后再给老百姓打。哪里有什么小白鼠的事情,你想做小白鼠,我们流程都不可以。安全有效是底线,绝对不能突破,再着急也不能突破。
新冠疫苗是不是人人都要打?
这个问题有点远。到时候是不是人人都打,取决于几个数据:第一,不良反应有多大;第二,它的保护率有多高;第三,当时全世界的疫情有多高;第四,病死率会降到什么样的程度。这些到时候都出来,大家就开始评估了,我们是不是值得打。要不要打疫苗,它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是要衡量这么多事情。
新冠疫苗需要每年都打吗?
原则上讲,像疱疹病毒也好,冠状病毒也好,如果这个病毒没有发生大的突变,我们不需要反复接种。但是我们今天谈论这个事情为时过早。对于新冠疫苗以后怎么打,先把它弄出来,弄出来以后再来解决将来是不是需要每年都要打。现在看起来,每年都要打的概率偏低。
今年秋冬新冠跟流感会叠加?
流感病毒是不是会跟新冠肺炎重叠?当然会。到冬天,流感的发生率高了,到时候跟新冠混在一起,你以为得的是新冠,病人就会在新冠的观察病房里面待着,新冠和流感之间就会互相出现传播。
今年,我自己一定会去打流感疫苗,至少把合并感染风险大幅度下降。总体上来讲我们认为新冠跟流感是叠加存在的,我们要把这个风险降下来,一旦生病以后至少打了流感苗,不会因为合并感染造成病情进一步恶化。
常阳患者会不会传染?
对新冠常阳,我还不是特别同意,因为武汉病例大概是在1月份出来的,现在才3个月,3个月我们一般不认为是常阳,国际上对于慢性携带的状态要长达6个月才算常阳,但是如果3个月到6月一直出现阳性,我们也会充分关注。
第二,所谓的常阳,我还特别关注这个是活病毒是死病毒,查到核酸不代表是活病毒,还有很多科学的东西要做。我个人觉得关于新冠的防控不需要过于纠结,现在所谓的常阳、慢性携带,在科学上还没有确凿的依据来证实它,对整个人群目前不会造成特别大的影响。
回应“早餐不喝粥”争议
有些问题大家还会有争论,比如说关于吃不吃粥的问题,诱发的是几亿的讨论。这些事情超出了我的想象,但是我觉得有讨论就是好事。这种事情不要紧,我们现在就怕大家不知道。我相信大多数不从事于这个领域的民众,还是需要一些中立、客观、值得信任的知识。我希望是能够持续性的——当然我也没有很多时间——持续性提供这些知识。
来源:央视网
(责任编辑 蒋鹏飞)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