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陆市:“家事法庭”巧断家务事

不两立的小两口,要求法院判决离婚。法官将他们带至当初一见钟情的董永公园调解,小两口最终流着眼泪和好;没有经济来源的老人将两个儿子告上法庭,法官将母子三人带到“二十四孝”宣传廊,一番情法交融的规劝之后,儿子从法官手中接过母亲轮椅手柄。

将调解室放在庭外的“劝和轩”,让当事人心平气和接受调解。(视界网 安法萱 摄)

常言道:清官难断家务事。在安陆,就有这样一支专门针对家务纠纷的审判团队——安陆法院城区法庭家事审判团队。

自2017年作为全省家事审判改革试点以来,安陆法院城区法庭家事审判团队受理家事案件2206件,取得了零改判、零发回、零信访的成绩,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巾帼建功先进集体”,被省妇联授予“三八红旗集体”,被省高院荣记集体二等功。

五朵金花扛起试点重任

提起离婚官司,家事审判团队审判长陈凌君说:“以前,能调解的调解,不能调解的,按照相关法律判决。现在,首先给双方当事人不超过6个月的‘婚姻冷静期’,然后调解、疏导、教育,如果确实无法调解就进行法律判决,判决后还要定期回访。”

变化始于2017年全省家事审判方式和工作机制改革。安陆市法院作为试点基层法院之一,将家事案件从民事审判格局中剥离出来,成立规范化、专业化的审判团队,共有3名法官、1名法官助理和1名书记员,皆为女性。

虽说是“五朵金花”,改革的力度却不让须眉。

巡回审判到农家

在她们争取下,安陆市成立了由市法院、市检察院、市公安局、市综治办、市妇联等11个部门领导组成的全市家事纠纷联合化解机制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在全市16个乡镇办事处建立院、庭、室、点、员“五位一体”诉讼服务网络;建立“轮流抚养、离婚冷静期、案件跟踪回访”等9项新制度;在市民政局婚姻登记中心设立“心缘工作室”、在市民政救助站设立“妇女儿童庇护所”、在市公安局建立“反家暴预警平台”……

陈凌君表示,这一系列改革实现了从单纯关注当事双方权益向关注子女、家庭、社会利益转变,从一元裁判向家事纠纷综合性、多元化解决转变。

让法律变得有温度

习以为常的方桌变成圆桌,针锋相对的“原告”“被告”席位牌换成“丈夫”“妻子”或“爸爸/妈妈”“女儿/儿子”,墙壁上挂着“家和万事兴”的十字绣……这是安陆城区法庭调解室的摆设。“时代在发展,司法理念也在变化,特别是家事审判,不仅要依法判决,还要承担修复、救治的责任。”陈凌君说。

2018年,安陆市城区的陈某与黄某夫妻感情破裂对簿公堂。陈凌君说,这样的案子判决很简单,但如何最大限度保护年仅1岁的孩子利益是难点。她针对抚养权问题深入走访邻居、亲友,最终判决双方轮流抚养——先由陈某抚养2年,然后再由黄某抚养2年,一直到孩子年满18岁为止。

家事审判庭开庭

这个案子在陈凌君的职业生涯中创下多个“第一”:第一次判决轮流抚养,第一次启动婚姻冷静期,第一次出台人身保护令,第一次出具法官寄语,第一次利用心理干预疏导当事人的情绪,第一次回访已判决案件当事人……

2019年春节,陈凌君率领团队回访另一位被判“轮流抚养”的当事人安陆市杨岭镇汪某,恰逢前夫徐某带着孩子来到家中。徐某说:“法官们跟我说了,做不成夫妻,还可以做朋友,何况孩子也想妈妈了。”汪某抱着孩子激动地说:“感谢法官、感谢法院,为我们一家的事情,多次来回奔波。”

安陆法院院长陈志坚表示,启动试点改革以来,法官的工作量明显增大、对业务能力的要求也更高,但能得到当事人的认可和支持,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多部门联勤联动是保障

2017年,安陆市洑水镇三陂村张老汉将6个子女告上法庭,理由是没有尽到赡养义务。受理案件后,陈凌君将法律文书先后送达5个子女,长女张某由于长期在外打工,导致法律文书无法送达。

一筹莫展之际,一位镇里的家事调查员告诉陈凌君,张某女儿刚刚生产,住在镇卫生院附近的某小区。在家事调查员的指引下,陈凌君最终通过张某女婿郭某,将法律文书送达至张某手中,案件如期审结。“这样的调查员真难得,但是太少了。”陈凌君感叹。

进校园看望留守儿童

按照全市家事纠纷联合化解机制,截至目前,全市共选聘家事调解员264名、家事调查员374名,建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家事纠纷联合化解网络。

但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第一,这些调解员和调查员法律知识和法律工作经验尚显欠缺,无法将情与法辩证统一;第二,由于调解或调查工作无法收费,纯属志愿、奉献,导致部分人员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不高。”她说。

陈凌君建议,多部门联动,对调解员、调查员进行集中培训和学习;每年评比调解能手、调解标兵等,并给予一定物质奖励;另外通过新闻宣传,为家事审判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记者 赵峰 祝志刚 徐敏势)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