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肥、农药、农膜是农业生产中污染水体、土壤、大气的“顽疾”。我市从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着手,通过打造生态水网工程,转变种植模式,在源头上破解农药、化肥、农膜对环境的污染难题,为农业的转型和绿色发展探索新路子。
洑水镇车站村
2015年起,作为全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试点县市,我市以府河为核心区域,在两岸划定3万亩基本农田,集中开展标准化土地整理,打造“田成块,水成系、树成荫”的现代农业种植园区。其中,在基本农田四周水系打造“生态塘”、“生态渠”,构建农田绿色生态水网,种植各类水生植物降解化肥、农药、农膜残留水体的氨、氮、磷含量,减少对水体、土壤、大气的污染。
在洑水镇车站村,一套能控制50亩稻田的智能化排灌系统引人注目。随着科研人员在手机上的一番操控,水泵自动启动,将池塘的水灌入稻田。这套被称之为“智慧稻田”的国内首创电子管理系统,主要是对水位进行适时监控,以达到防止排灌漫过田埂,导致氮、磷、氨成分流入沟渠和池塘。
【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倪承凡:它会设定一个指定范围,田面水最低和最高的范围,最低低于多少,它就会在手机上进行报警。我们将田里的氮磷氨含量尽量都固定在田里,减少外排造成水体的污染。】
烟店镇董桥村
在这片稻田的四周,5千米长的生态沟渠和6口生态塘堰,构成了防治污染的第二道生态净化屏障。这些沟、渠、塘、堰里的花花草草,不仅美丽多姿,还能起净化滤化作用。
【 市农业局环保站站长郭栋林:我们通过生态沟、生态塘、生态湿地用挺水植物、沉水植物来吸附水里面的氮、磷,使我们农田排出的氮、磷减少50%以上,减少农业生产对水环境带来的污染。】
构建农田生态水网系统,只是我市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第一步。我市还不断探索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通过种植方式的革命,来减少化肥、农药、农膜的使用量,实现绿色清洁化生产,达到为环境减压的目的。
稻蛙共养
在烟店镇宋垅村,田野里,数万只青蛙正在捕食。这种“稻蛙共生”种植模式,由市旺鑫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创办,面积超过2000亩,有4家农业合作社、50个农户参与。
【 市农业局局长李金武:农业只能走绿色发展之路,走生态循环发展路子,才能够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才能够使我们的生产、生活、生态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要通过工程措施,技术措施和行政措施三位一体的推进措施来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叠加,从而推动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
目前,在我市,以“稻蛙共生”、“稻虾共生”、“稻蟹共生”、“稻鳖共生”为主的新型种养模式,正在取代传统的种养模式,总面积达6万多亩。稻蛙、稻虾、稻蟹、稻鳖模式,减少了化肥、农药、农膜的使用量,农业面源污染得以控制,种粮的综合效益得到提高。去年,我市试点区农民人均年增收3000元。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