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来安陆的农田里“大变样”

从犁耙田里转到旋耕机满地跑,从种田能手到职业农民,从一田种一物到一田生多金……转眼间,改革开放已走过40年的历程。这40年里,安陆市顺应改革浪潮,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向改革创新要发展出路,45亩农田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田,还是那块田,但耕种的人变成了职业农民,耕种的方式富含高科技,农田亩均收益翻番。

实行土地制度改革  农民变身职业农民

图为,李店镇七汪村三汪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手驾驶旋耕机整田

秋收时节,李店镇大赵村种粮大户严成少从晨风农机专业合作社请来农机手,驾驶收割机在田里收割中稻,一周时间轻轻松松收完1300亩中稻,除去成本,纯收入60万元不在话下。

借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东风,严成少成功流转土地1300亩,成立家庭农场,当起了农场主,摇身变成职业农民,走上了致富路。

该市按照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完善“三权分置”办法,并结合土地确权工作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步伐,通过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方式,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催生出一大批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安陆鼓励大户多种粮、种好粮,在农机购置补贴、农业保险等方面给予扶持。银信部门也采取措施,缓解种粮大户贷款难。目前,全市共有家庭农场230余家,发展种粮大户1000余户,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400多个,网络社员2万余人,流转土地24万余亩。

推广全机械化作业  种田成为了技术活

图为5月11日,李店镇大赵村、高砦村5000水稻全机械化作业示范田旁,农机手加肥料

“面朝黄土背朝天”是传统农业的真实写照。改革开放以来,安陆农机化事业突飞猛进,改变农民种田方式,用牛耕地、扶犁播种、人力收割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从育秧、播种、打药、收割、整田全程机械化作业,用种、用肥、用药、用水达到精细化水平。

今年五一过后,在安陆45万亩稻田里,一台台高速插秧机飞奔作业,掀起春耕热潮。

“过去,请人插秧成本高、时间长。现在,一台插秧机一天能插20多亩田,人也落得轻松。”赵棚镇合山村种田大户侯修汉说。

5月11日,李店镇大赵村、高砦村5000亩水稻全机械化作业示范田里试验侧深施肥插秧技术,插秧机走过留下一排排整齐的秧苗。严成少介绍,“这种插秧技术是插秧和施肥同步进行,株距和深度可以自由调节,种植成本进一步降低。”

8月30日,洑水镇车站村的1000亩智慧农田安装了智能水泵、智能阀门、水量监测器、诱虫灯等,技术人员在家中通过手机便可远程监测稻田水量、自动灌溉、自动排水、自动杀虫,实现水稻生产的“无人化种植。”

推广全机械化作业,种田不再是苦力活。过去,一户农民种10亩田,累的够呛不说,赚的钱只够温饱;现在,即便种千亩田,依然轻轻松松,收成也不少。

到2017年底,该市有农机专业合作社19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4个、省级示范社3个,农业机械保有量达1.6万台套,装机总动力33万千瓦,机耕、机播、机收水平分别为89%、48%、88%,农机化综合水平达75%。

探索农田综合种养  农田亩均收益翻番

图为8月29日,邹紫峰的稻虾共养基地

“去年,一共收获近13万斤小龙虾,卖了230多万元,还打了10万多斤谷;今年,光卖虾苗就进账180多万元。”在外上了大半年班的木梓乡籍大学生邹紫峰,回乡以每亩高出市场行情一二百元的价格流转370多亩土地,发展稻虾共养产业,并成立种养合作社。

为了把虾养好,他特意请来专家做规划,开挖成9个虾稻池,每个池子中间种稻,周边环形沟里充水养虾,形成了“稻在水中长,虾在稻下游”的共作局面。

“流转农民的土地,除了每年支付流转费外,合作社需要大量用工时,还请他们过来起虾、种树,支付工钱,他们也都非常乐意。”邹紫峰介绍,“稻虾共作,每亩地收益是单纯种粮食的两到三倍,老百姓即使把土地流转出来,收益也不少。”

温饱问题解决了,农民想的最多的是,如何让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产生更大的收益?“稻田+”作业模式应运而生。

该市以点带面、示范带动,在烟店、棠棣、辛榨、孛畈、李店等乡镇,探索建立起“稻—鳖”、“稻—虾”、“稻—蟹”、“稻—鱼”等稻田综合种养基地,让水稻种植和水产养殖“联姻”,实现一田生多“金”。

目前,全市发展各类稻田综合种养2万余亩。

(作者:朱辉)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