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APP被点名!想关闭朋友圈广告?竟要这么多步.......

大家会不会碰到下面这种情况

好好地刷着微信朋友圈

却时不时看到平台推送的广告


想关闭?

那可太难了!


操作步骤有11个之多

即便顺利关闭

微信也会提醒

“您仍然会看到广告,但相关性会降低”图片


图片

微信朋友圈的广告不能关闭(本图由市消保委提供,仅做示意,与广告品牌无关)


这个问题引起上海市消保委的注意

其连续15个月对1600个

不同市场占有率、不同类型的APP

进行广告监测后发现

APP广告“关不掉”

个性化广告推荐“不可选择”等问题较为突出

部分APP广告还存在

违规获取用户信息

未经用户允许就私自下载新APP等问题


“千人千面”来自读取隐私?


今年央视3·15晚会上,一份能截取用户短信等个人隐私信息的APP名单备受关注。这份名单正是央视3·15晚会、上海市消保委共同调查的结果。市消保委表示,当时披露的名单只是对互联网隐私保护的调查成果之一,其实,APP广告也有读取用户隐私信息的嫌疑。

技术专家指出,APP广告多为精准推送型广告,大量APP广告后台还采用竞价交易模式,这种投放模式以获得消费者的大量信息为前提,与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关系密切。

“举个例子,有的APP表示个性化广告推荐技术不会使用用户聊天内容,但这不是说APP就不会读取用户的其他使用数据,包括使用APP的频率、时间、在APP搜索浏览的信息、打开过的小程序等。这些都与用户隐私相关,最后才变成个性化广告推荐内容。”


因此,上海市消保委联手专业技术公司,对APP广告与用户隐私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调查,发现确实存在APP读取用户信息完成广告推荐的情况。同时,不少APP广告没有设置关闭按钮,或者设置了关闭按钮但无法关闭。一旦消费者点击广告甚至所谓的“关闭按钮”,反而会下载广告所介绍的新的APP,这也侵犯了用户的知情权。


69.7%的广告竟没有“关闭键”?


用户担心APP广告读取隐私,却很难关闭广告。

根据广告法,“以电子信息方式发送广告的,应当明示发送者的真实身份和联系方式,并向接收者提供拒绝继续接收的方式”。

可项目组对600款APP的广告行为进行深度分析发现,58%的APP含有广告,其中69.7%的广告没有“关闭键”,包括微信、汽车之家、快看视频、36氪等。同时,针对600款APP相关功能设置测试发现,仅有14.5%的APP可以找到个性化广告推荐关闭入口。

  • 即便找到了关闭入口,也不能一劳永逸。以微信为例:

记者在市消保委专家的指点下,通过“我-设置-关于微信-《微信隐私保护指引》-《隐私政策》-广告-关于广告-如何管理您看到的广告-管理-个性化推荐广告-登录”等足足11个页面,才关闭了微信朋友圈个性化广告推荐功能。


但微信同时提醒,关闭该功能后“您仍然会看到广告,但相关性会降低”;而且用户主动选择关闭个性化广告推荐的有效期只有6个月。之后若不重复以上操作,微信朋友圈又会自动推荐个性化广告。


图片
管理个性化广告的入口非常难找

图片
腾讯广告表示,即使关闭了朋友圈个性化广告,也不能屏蔽广告

上海市消保委认为,APP广告相对于传统广告、互联网搜索类广告而言,特点鲜明:广告多为“信息展示-点击购买”闭环型广告,消费者如果看了感兴趣就能直接点击链接下单购买,这对消费者的知情权与公平交易权影响更大。


APP广告多为主动推送型广告,部分广告通过标题误导或不当技术手段增加点击量和播放时长,容易引发消费者反感。基于以上情况,APP广告发布平台应该赋予消费者关闭广告的权利。


APP里的问题广告谁来管?


本次报告是国内第一次对APP广告进行长周期、大样本的监测调查结果,除了发现APP广告与用户隐私保护有关外,还提出APP广告发布者的责任亟待加强。因为监测发现,APP广告问题多多。

项目组录屏记录了部分涉嫌违法的广告:能把人与砖块粘在一起的“万能焊接胶”;抹一下就能立刻清除黑头、粉刺、痘痘的“净化洁面膏”;5分钟就能淡化眼袋的“专抹大眼袋眼霜”;“不抵押不担保、随借随还”的各种贷款广告,等等。从目前收集的信息看,这些广告存在涉嫌虚假宣传、隐匿广告(销售)主体等诸多问题。

图片

部分涉嫌存在问题的微信朋友圈广告


针对以上现象,上海市消保委引用腾讯广告的承诺“严守广告及广告主的合规性,是守护消费安全的重要防线”提出,希望APP广告发布者能言行一致,恪尽职守,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人民日报:给用户一个说不的机会


对这些APP广告乱象,12月17日晚,人民日报微博也发声表示:给用户一个说不的机会。

近日,上海消保委测试的600款APP中58%含有广告,其中69.7%的广告没有“关闭键”。当注意力成为资源,植入广告、流量变现成为许多应用程序盈利的重要手段。商业的本质是共赢,好的商业模式必然要寻求盈利目标和用户感受的平衡;广告更是人心的生意,想把流量转化为财富,不仅要合法,更要得人心。让用户没得选,抑或是为取消广告设置重重门槛,把植入广告做成了人人生厌的“牛皮癣”,如此霸王做法显然不是上策。保障用户权益和使用体验,不仅需要平台把好广告的“内容关”,更需要监管机构更好发挥“有形之手”作用,帮助用户关掉“关不掉的广告”。


图片


(来源:上观新闻、@人民日报、湖北日报 责任编辑 曾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