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印记 | 24个字,蕴含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强大基因”

初冬的北京,已有阵阵寒意。榜样的力量,却让这个冬天变得格外温暖。

11月24日,国家以最高规格表彰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胸佩金色的奖章、身穿朴实的工装……1689名全国劳动模范和804名全国先进工作者齐聚人民大会堂,接受党和国家对于劳动者的最高礼赞。

“劳动模范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是共和国的功臣。”习近平总书记为劳模深情“点赞”。他要求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并指出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11月20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走到代表们中间,同大家亲切交流并合影留念。从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代表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都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诠释和现实呈现。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三个倡导”,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和信念,也承载着我们每个人的美好愿景。

12个词、24个字,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中华民族在新时代的精神旗帜昂然树起。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伟大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要结合新的实际发扬光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在2014年10月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追根溯源。“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总书记生动论述,“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与践行更重顶层设计、更富内在驱动,渗透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浸润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尽显其“为益之大,收功之远”。

2020年9月8日,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向“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前排右二),“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张伯礼(前排左二)、张定宇(前排右一)、陈薇(前排左一)颁授勋章奖章。

颁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召开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表彰“时代楷模”“最美人物”“中国好人”……今天的中国,崇德向善、明德惟馨,正成为全社会的美好风尚。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这是我们党对领导文化建设长期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为国家立心,为时代铸魂,这是一项久久为功、驰而不息的伟大工程。

(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责任编辑 曾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