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穿梭,四季轮回,
转眼我们来到了2017年最后一个节气
——冬至。
冬至阳生春又来。
被称为“小阳春”的冬至,
是春的第一个信号。
这个冬至,那年陪你吃饺子的那个TA,
现在还好吗?
冬至由何而来?
冬至,
又名“一阳生”、“冬节”、“亚岁”,
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
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
“至”是极致的意思,
冬藏之气至此而极。
冬至日
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
白昼最短的一天。
过了冬至以后,
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
北半球白天开始逐渐变长,
正午太阳高度也逐渐升高。
所以,
有俗话说,
“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冬至大如年。”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
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
测定出了冬至,
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
古人认为自冬至开始,
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
是大吉之日。
因此,
在古代,
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
又被称做“小年”。
冬至气候怎样?
从气候上看,
冬至日是“数九”的第一天。
冬至期间,
西北高原平均气温普遍在0℃以下,
南方地区也只有6℃至8℃左右。
冬至之后,
虽然太阳高度角渐渐高起来了,
但这是一个缓慢的恢复过程。
到了“三九天”,
天气也就越来越冷了。
待到过了这个“冷锋”之后,天气就会渐渐变暖。
俗语有云: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开,八九燕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三候
中国古人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
一候蚯蚓结。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
二候麋角解。麋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麋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
三候水泉动。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古风
据记载,周秦时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
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
《汉书》有云:
“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
也就是说,
人们开始过冬至节
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
在古代,
冬至首先要送鞋,
它是藏之终,
生之始,故也称“亚岁”,
重要性仅次于除夕。
亚岁迎祥,履长纳庆,
送鞋是为纳更多的吉祥。
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源于汉代,
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汉代以冬至为“冬节”,
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
官方例行放假,
官场流行互贺的“拜冬”礼俗。
唐、宋时期,
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
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
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
明、清两代,
皇帝均有祭天大典,
谓之“冬至郊天”。
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
非常隆重。
食俗
饺子
谚语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
相传医圣张仲景他告老还乡回到南阳时,正值大雪纷飞的冬天,他看见南阳乡亲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
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吃饺子这种习俗。
馄饨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
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
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
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羊肉
冬至吃羊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
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羊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
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习俗。
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汤圆
汤圆是冬至的必备食品。
汤圆是冬至的必备食品。这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 着团圆、圆满,冬至吃的汤圆又叫“冬至团”。
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酿酒
姑苏地区有俗语云:“冬至如大年”。
传统的苏州人家,会在冬至夜喝冬酿酒,冬酿酒是一种米酒,加入桂花酿造,香气宜人。
姑苏百姓在冬至夜畅饮冬酿酒的同时,还会配以卤牛肉、卤羊肉等各式各样的卤菜。
在寒冷的冬天,冬酿酒不仅能够驱寒,更是寄托了姑苏人对生活的一种美好的祈愿。
糯糕
在我国台湾
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
用糯米粉
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
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
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
用以祭祖,以示不忘祖先。
“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
冬至意味着严寒的到来,
也昭示着回春的脚步。
珍惜身边的那个TA吧,
在最长的这一夜,
做个最长情的告白。
(责任编辑 陈龙)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