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省出台了一份关于乡镇(街道)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新规,提出全面落实乡镇工作人员各项待遇政策,确保工作人员收入高于县直机关同职级人员水平。这在基层干部中引起积极反响。各地发展情况不同,工作基础不一致,面临的矛盾问题也各有侧重,但基层工作都需要更多的支持。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从中央到省、市、县(区)各级出台的改革措施、惠民政策,最终的执行都要落实到身处一线的基层上来。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存在不少“脱节”现象:比如有的地方在扶贫中,一面是村子发展急需资金支持,另一面是当地干部没人知道如何寻找项目、申请资金;有的地方投入重金购置了不少仪器设备,可因为没人会用成了摆设;还有的地方基层法院人员年龄结构老化,年轻人招不来、留不住,“案多人少”矛盾突出,老百姓有不少怨言……这些“脱节”的背后,反映的其实都是基层工作面临的人才瓶颈。
基层社会治理成效如何,基层干部是决定性因素。如今公务员考试虽然很热,但细究其中的报名分布,却是冷热不均——大城市的机关岗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而偏远艰苦地区的基层岗位则没有多大的吸引力。基层最贴近群众,但同时基层工作环境复杂,基层干部面临着生活条件艰苦、工作压力大、收入待遇差、发展空间有限等难题,导致有些人不愿意扎根基层。基层人才处在改革发展稳定的第一线,处在经济社会建设的最前沿,对基层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不解决好基层人才的问题,再好的政策也难以收到预想的良效。
栽下梧桐树,才能引得凤凰来。越是基层,越是艰苦,越应该得到关爱和支持。在经济待遇方面,中央近年来一再强调收入分配向基层、向边远贫困地区倾斜,鼓励引导人才向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基层一线流动。人才充实一线,扎根基层,要有实干精神、奉献精神,同时,在干部选拔使用时,既要对基层干部压担子,又要让基层干部的职业生涯有奔头,不是“一眼望到头”。改善基层干部待遇,营造支持实干、褒奖奉献的良好氛围,从公平公正的选拔制度,到干事创业的容错机制,每一项政策措施的落地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事业都是人干出来的,人也都是事业磨炼出来的。基层工作环境对于干部能力胆识与为民情怀的培养作用无可取代,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明确提出,大力发现储备年轻干部,注重在基层一线和困难艰苦的地方培养锻炼年轻干部,源源不断选拔使用经过实践考验的优秀年轻干部。事实上,越是基层工作,就越需要优秀人才的开拓精神和带动效应。让基层工作更具有吸引力,基层的事业自然会越办越好。
(责任编辑 蒋鹏飞)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