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这个理》:源头活水茅塔来

润泽心田的茅塔河,发源于赛武当国家自然保护区,全长43.3公里,位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库区入库河流泗河的中上游。它是两岸居民的母亲河,也是河南、河北、北京等地的“水井”。


百姓故事,专家视角。由湖北省社科联、湖北广播电视台、湖北省委网信办联合主办,湖北电视综合频道联手长江云推出的系列理论故事节目《是这个理》第97期:源头活水茅塔来。“南水”千里奔流,茅塔河的细微变化,关系着北方8500多万人的饮水安全。那么,茅塔河边的人们是怎么倾力守护这源头活水的呢?让我们和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王南芳一起前往十堰市茅箭区茅塔乡一探究竟。

专题:是这个理

生态搬迁为生态

茅塔乡岩屋村村民余荣自小长在茅塔河边,2023年村里通知,为了保护茅塔河,她家要搬迁。原来,2023年6月,湖北省正式启动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工作,探索绿色低碳发展的路径和模式。作为山地型小流域的代表,十堰市茅塔河被选为开展治理的5个试点之一。按照治理要求,赛武当国家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内,包括余荣家在内的38户127位原住民,要在2024年搬迁到保护区外。

为了按时妥善完成搬迁工作,岩屋村村支书明平清从2023年9月就开始给村民做动员工作。余荣爸妈舍不得自己的老房子,对搬走后的生活还有些担心。明平清亲自登门拜访,就他们关心的柴火灶搭建、菜地分配等问题一一解答,打消了他们的顾虑。

为了茅塔河的水质,原住民们走出了生活几十年的地方。那么,走出源头生态区之后呢?在茅塔河上游的村子里常住着6000多人,集中居住区有管网搜集污水,再送到小型污水处理厂处理,那分散居住的村民,他们的生活污水怎么办?会对茅塔河有影响吗?

农村污水变“活水”

在十堰市茅箭区茅塔乡康家村,村民王勇正在家里使用“四件套”处理生活污水。所谓“四件套”,相当于一个小型家用污水处理设施,污水经过水冲式厕所、三格式化粪池、沉淀池、人工湿地这4个环节处理后排放出到田间。别看王勇现在对“四件套”赞不绝口,一开始,他对此很不乐意。康家村山多地少,“四件套”占地面积有20多平方米,要把自己的菜地无偿拿出来搞“四件套”,王勇舍不得。而且,他还舍不得另一样东西,那就是粪水。

俗话说,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粪水在王勇眼里是不可多得的宝贝,但是对他门前的茅塔河来说,它是污染源。肥水变瘦水,说起来容易,可真要让乡亲们接受,难!村干部们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尽力去解决乡亲们的需求。仅王勇家,村干部就跑了5趟。就这样,2023年9月,王勇家装上了“四件套”,王师傅成了康家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体验到设施的便利后,王师傅几乎成了“四件套”的“代言人”,逢人就夸。就这样,康家村其余13家散居农户都装上了“四件套”。

据了解,茅塔河流域上游8个自然村,91%以上的散居农户进行了“四件套”改造,累计建成的人工庭院湿地142座。在农村的集中居住区,十堰市茅箭区建设了集中式的污水处理设施60套,农村生活污水收集率达到90%。

为“地下水”减“肥”

如果说村民家离茅塔河有一定的距离,那么,离河边不到10米远,是连片的农田。种地施肥,会让地下水的氮含量超过水源地的要求,怎么办?

在茅塔乡廖家村,河边农田里有一条脱氮沟,全长260多米,宽2米,深1.5米,脱氮沟设有三个采样口,工作人员会对里面的水样取样并送回实验室,以检测地下水的脱氮效果。

在良田上挖一条巨沟,村民们会同意吗?回想一年前的动员工作,33岁的村支委罗黎明心情复杂。经过培训后,罗黎明才知道,这条巨沟挖开后,要往里面添锯末、生物菌剂等,当地下水经过时,它们之间会发生奇妙的反应,从而减少水中的氮磷元素,降低对茅塔河的污染。脱氮沟的挖掘涉及100多亩农田,牵扯30多户农户,涉及农作物损失赔偿等问题,廖家村没有相关补贴政策,罗黎明只能硬着头皮上门做工作。

眼下的问题好商量,可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不少乡亲开始嘀咕,挖了脱氮沟后,这块地还能种庄稼吗?种的庄稼还能长得好吗?罗黎明回忆,当时做工作确实难,那些叫了30多年的叔叔和婶婶,为这事都不待见他了,远远看见都不让他进门解释。面对困难,罗黎明及时调整工作方式,让同事也参与到沟通工作中,并把农业专家请到村里,以院子会的方式现场为村民答疑解惑,就脱氮沟是否会影响土地肥力的问题做了解释。

2023年7月底,脱氮沟开挖,廖家村建成了茅塔河脱氮沟示范基地。2023年底,村民们第一次在脱氮沟上种上了油菜,当年的收成没有受到影响。事实打消了村民们的顾虑,这条巨型地下沟一边给村民带来收益,一边为保护茅塔河立下汗马功劳。目前,茅塔河流域已建成脱氮沟11条,总长1168米,农业生产污水有效减氮75%。

探索护水新模式

茅塔河哪里有污染,就去治哪里。那么,这条河有没有可能进行自我修复呢?茅箭区从杭州千岛湖取经,探索“以菜净水”,在水上搭起生态浮床种起了蔬菜,利用蔬菜发达的根系来提取水中的总磷总氮,抑制藻类的生长,最终实现水库水质的提升,种的蔬菜还能够卖到市场,一举两得。除了水上种菜,水中还投放了蚌和螺,水底投放了菌种等等,这一系列主动的生态修复取得明显成效,让茅塔河自身建立起了立体的生态循环系统。2024年3月以来,茅塔河水质超出Ⅲ类合格标准,提升为Ⅱ类。

目前,茅箭区正在探索智慧治水护水的新模式。据十堰市茅箭区智慧中心水保平台工作人员余龙飞介绍,平台通过断面水质监测系统、遥感卫星、水质巡护队伍等监测方式来实时了解水质断面情况,发现问题后平台会将预警推送给住建、城管、水利环保等部门,相关部门处理完毕后出具书面报告再反馈给平台,形成了完整的管理闭环。

生态“颜值”变“价值”

源头活水清凌凌,越来越清亮的茅塔河,为两岸的人们带来了更多的机会。41岁的王启迪,在上海打拼了13年,一次回十堰老家探亲时,到东沟村游玩,在茅塔河边她看到了一间百年老屋,就决定留下来。王启迪租下了老屋开了民宿,一下子走红了,她又陆续投资3000多万,给游客提供印染、陶艺制作等各种特色文旅服务。这个暑假,东沟村举办了一场夏日乡村童趣节,全国各地的游客纷纷前来,生意红红火火。2023年,茅塔河小流域游客量达到72万人次,400多家企业和社会团体把茅塔河作为团建活动基地。2024年一季度,26万市民到茅塔河近郊游玩。

2021年5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南阳考察陶岔渠首枢纽工程时强调,要把水源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划出硬杠杠,坚定不移做好各项工作,守好这一库碧水。从地图上看,茅塔河小流域,只是汉江这条“大动脉”上的“毛细血管”,可正是这条毛细血管,滋养了沿岸的11万乡亲,润泽了北方的8500多万人。“小河清”才能“大河净”,当“守井人”护住了水生态安全底线,当茅塔河水恢复了生机和活力,这座山城、这库碧水,也释放出了新的绿色经济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