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域之为”助力“主城之进”——孝感高新区建设“两区一标杆”综述

春回大地,捷报频传。2月18日,全市三级干部大会表彰2023年度全市纳税前100名企业,高新区20家企业上榜;2月20日,2023年度湖北省高新技术企业百强榜单公布,孝感有6家企业上榜,其中高新区就有4家;2月23日,孝感市招商引资一季度“开门红”项目集中签约活动举行,高新区有8个项目集中签约、总投资113.3亿元……

灯塔照亮前行的路。市委七届八次全会提出,优先发展东城核心区,2025年基本建成宜居宜业宜游高品质城市中央活力区。高新区要努力打造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产城融合发展新标杆。这是市委市政府的殷切希望,也是高新区发展面临的重大机遇。

高新区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全会精神,坚持“敢”字当头、“快”字为要、“干”字托底,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奋进姿态,奋蹄扬鞭、笃行不怠、赓续前行,着力将东城片区打造成“双集中”高质量发展的引爆点、发力点。

2023年,高新区核心区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0家,总数达140家;省级及以上“专精特新”企业达到53家(其中国家级11家、居全市第一),科创“新物种”企业22家、居全市第一;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26.8亿元,占主城区比重达41.7%,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6%;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90家,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4.5%;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8.1%,增幅全市第一;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4.52亿元,同比增长17.2%,其中税收收入占比93.1%,全市排名第一。

创新驱动,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这个春节,孝感米酒火出国外。由湖北米婆婆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孝感米酒点亮纽约时代广场,向世界展示了“孝感味道”。

走进米婆婆5G智能工厂,米酒的清香扑鼻而来,科技的力量令人震撼:5G生产实时监控、5G机器视觉质检、一体化5G无人叉车、机械手臂、码垛机器人……整个工厂内95%的操作环节由机器取代人工,生产效能和品控得到大幅提升。 

传统米酒玩转“黑科技”,米婆婆的“惊鸿一跃”是孝感高新区坚持创新驱动,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的生动缩影。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孝感高新区认真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先后出台创新创业“种子基金”暂行办法等文件,以及支持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等措施,每年拿出近3.8亿元专项资金,促进创新驱动发展。围绕产业链完善创新链,以高端装备制造、光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等产业为重点,统筹创新要素,优化创新生态,科技创新活力奔涌——

在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攻关上,汉光科技高性能磁选态光检测铯原子钟技术荣获教育部科学进步一等奖。红峰公司“受限空间相干光学位移传感器项目”成功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红阳公司“3D钛合金打印+激光焊接”产品为国内首创,航天重工公司“5吨防爆锂电池无轨运输车”为全球首创。

在突破“卡脖子”技术上,引进DMD器件国产化、民用XMR器件产业化和MEMS器件项目,产品与技术均为国际领先水平。目前DMD器件技术已落户并将实现产业化。孝感3D科学计算中心落户高新区,作为国家级商用科学计算中心,广泛参与国内顶尖科研课题和商业化创新项目,目前已经服务10+药企、160+国内顶尖课题组。

在创新平台建设上,建成省级及以上科技创新平台73家,其中院士(专家)工作站17个、博士后工作站2个、科技创新综合服务平台12家;引进高层次科技创新团队12个、创新人才253人,其中院士专家23人、国家领军人才8人;全区授权发明专利264件,占全市的81.99%;卓越科技产业园获批成为全区第2家国家级孵化器;高新区荣获省首批知识产权强省建设示范园区、首批数字经济标杆园区。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科技创新加速的背后,是理念和制度等全方位革新。高新区积极探索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模式,出台《关于加强工业用地管理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的意见》等文件,持续“放管服效”改革,引入“带方案出让”“工业上楼”等新元素,提供“招、签、建、管、投、融”全过程保姆式服务。深入推进项目建设审批制度改革,实行全程代办、容缺审批、“五证同发”等,护航项目建设“加速跑”……

大抓工业,挺起高质量发展的“脊梁”

去年11月,中国汽车供应链大会暨第二届中国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生态大会发布“2023中国汽车供应链创新成果”,华工高理新能源汽车PTC加热器成功入选。

2009年,借武汉都市圈建设东风,华工科技孝感电子产业园建成投产,核心子公司华工高理在孝24年先后四次扩能,成长为全球最大的温度传感器供应商,其新能源汽车PTC加热器年产量居全球第一。

作为全市“4+2”主导产业中光电子信息产业的佼佼者,华工高理的发展壮大是高新区坚持产业兴区,打造产业集聚融合发展新高地的优秀成果。

工业是经济增长的主体和引擎,振作工业经济是稳住经济大盘的坚实支撑。高新区认真落实市委“四主”经济工作要求,坚持“三抓”工业鲜明导向,坚持“211”工程不动摇,培育壮大主导产业、转型升级传统产业、谋划布局未来产业,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去年,聚焦两大主导产业抓招商,引进过亿元项目78个,完成合同引资额462.2亿元。

突破性发展光电子信息产业。采取“产业基金投资+重资产建设+优惠政策扶持+企业拎包入住”的招商模式打造激光产业园,集聚华工高理、华中光电、希革斯、慧硕电子、加贺电子等80余家企业,其中规上企业26家。

融通式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发展壮大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新材料产业,建成湖北首个“日商产业园”,汇聚了三江航天、矢崎、盛剑环保、勤美达、日新、瀚能等一批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其中规上企业52家。

主导产业强筋壮骨,传统产业焕发新生。米婆婆在全市率先建设5G智能工厂,入选“湖北5G+工业互联网”十大优秀应用案例;星期零食品年产植物肉8000吨,产值3亿元,锚定青年市场,发展前景广阔;分分鲜食品二期5G智能全自动化生产线项目加紧建设,两期总产值预计可达10亿元。

着眼长远,布局未来。高新区谋划布局空天开发、氢能源、石墨烯等离子体源、白激光等领域,引进微电科技xMR量子材料、中瓷氮化硅新材料产业化等项目落户,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不断提高未来核心竞争力。

产城融合,打造高品质魅力新城

厂房园区拔地起,交通路网编经纬,绿地游园绘春景……高新区正以日新月异的奔跑姿态向宜居宜业宜游的高品质活力新城迈进。

在历届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和全区上下接续奋斗下,高新区发展体量不断增大、质量不断提升,但城市发展聚集度不够高、公共服务配套滞后、发展空间不足等问题显现。

市委七届七次全会举旗定向,推动城市和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以“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理念聚集产业、聚集人口。高新区对标对表,注重城市功能建设,全面提升城市承载能力、公共服务能力,努力将东部新城建设成为投资兴业的第一选择、改善居住的第一选择。

上兵伐谋,规划先行。高新区对接孝感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孝感城市空间战略规划、主城区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规划等,优化城市规划布局,组织编制《东部发展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复兴大道沿线城市设计》,构建“一轴两带、一核两心四组团”空间结构。

针对土地要素紧张问题,开展全域国土资源整治,强化闲置低效用地消化处置;通过招引特色产业、升级老园区、推广多层厂房等举措,千方百计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和综合效益,最大限度盘活现有资源。截至目前,全区盘活2391亩闲置和低效用地,征地拆迁集中腾挪土地3000余亩。

城因人聚而兴。产城融合的关键在于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

高新区实施市政道路新改扩建工程,建设东部新区12条市政道路,刷黑8条城市道路,加快建设文昌大道西延伸等主干路网,高标准实施复兴大道综合改造工程,构建“五横九纵”主路网格局;加快建设支路网,打通“城市毛细血管”。加快城市更新,改造老旧小区(村湾)28个,完成西城片区3.5平方公里范围内雨污分流改造提升;加快建设“一站式”邻里中心或社区综合体,优化15分钟便民服务圈。

朝着“最好的教育在高新区”目标奋进,大力推进品牌学校创建工程,招聘教师200人,诸赵幼儿园建成开园,教联体改革顺利推进;按照“最好的医院在东城”目标努力,基本建成“1+3+N”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升级改造集贸市场10个、垃圾分类投放点220个,建成微型消防站233个,新建停车场4个、新增停车泊位1794个;加快推进既有住宅电梯加装工作。建成开放口袋公园8个,整治易涝易堵点49处;高标准建设邓家河湿地公园,打造集林荫探秘、美食盛宴、活力科技、魅力庆典等于一体的美轮美奂都市型休闲乐园。

人勤春来早,更有早行人。向高质量发展“进军”,高新区步履不停。“新春第一会”——全区三级干部大会提出,高新区将锚定“进入全国60强”目标,凝聚共识“敢快干”,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发展内生动能、积蓄经济发展后劲、夯实经济发展底盘、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提升城市配套品质等六个方面实现新突破,以竞进有为的状态加快建设“两区一标杆”,以“一域之为”助力“主城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