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如何理解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2020年末,央视报道《咬文嚼字》杂志发布“2020十大流行语”,逆行者、后浪、直播带货、双循环等年度热词入选。其中,“双循环”作为经济领域专业术语走进大众视野、成为新潮词,反映了人们对我国经济发展政策走向的普遍关注。2020年上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我们党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特别是基于我国比较优势变化,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对于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促进世界经济繁荣,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经济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循环中持续发展,在国内国际的循环中动态运行,发展市场经济必然要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协调国内国际两个循环。改革开放前我国经济以国内循环为主,进出口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很小。改革开放后我们打开国门,扩大对外贸易和吸引外资。特别是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深度参与国际分工,融入国际大循环,形成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发展格局,对于我们抓住经济全球化机遇、快速提升经济实力、改善人民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党中央把扩大内需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立足点,有效应对了外部风险,推动经济发展向内需主导转变,国内循环在经济中的作用开始显著上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基于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我们党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改善了供求关系,同时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使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从2006年峰值的64.2%下降到2019年的31.8%。近几年,全球政治经济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逆全球化趋势加剧,有的国家大搞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传统国际循环明显弱化。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进一步把发展立足点放在国内,更多依靠国内市场实现经济发展。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国内市场主导经济循环的特征会更加明显。从需求看,我国拥有14亿人口,其中有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我国商品零售额即将超过美国位居世界首位,经济增长的内需潜力会不断释放。从供给看,我国基于国内大市场形成的强大生产能力,能够促进全球要素资源整合创新,使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最大化发挥。总起来看,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对我国客观经济规律和发展趋势的自觉把握,是适应我国发展新阶段要求、塑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
习言习语
只有立足自身,把国内大循环畅通起来,才能任由国际风云变幻,始终充满朝气生存和发展下去。
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将持续上升,同世界经济的联系会更加紧密,为其他国家提供的市场机会将更加广阔,成为吸引国际商品和要素资源的巨大引力场。
构建新发展格局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又一重大理论成果。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把握其深刻内涵,澄清一些模糊认识。比如,有人提出,新发展格局是否是中国迫于外部形势的无奈之举、被动之举?是否意味着中国扩大开放政策将发生改变?是否意味着各地都应该搞自我小循环?答案是否定的。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把握发展主动权的先手棋,不是被迫之举和权宜之计。从国际比较看,大国经济的特征都是内需为主导、内部可循环。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制造业第一大国,国内经济循环同国际经济循环的关系客观上早有调整的要求。这是我们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首要考虑。特别是在当前国际形势充满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的背景下,必须积极作为,坚持立足国内、依托国内大市场优势,化解外部冲击和外需下降带来的影响,确保在极端情况下我国经济基本正常运行和社会大局总体稳定。要通过建立起扩大内需的有效制度,释放内需潜力,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使建设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成为一个可持续的历史过程。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是封闭的国内单循环。我国经济已经深度融入世界经济,同全球很多国家的产业关联和相互依赖程度都比较高,内外需市场本身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在全球配置资源的能力,更好争取开放发展中的战略主动。要科学认识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系,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塑造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重视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改善我国生产要素质量和配置水平,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以全国统一大市场基础上的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不是各地都搞自我小循环。我们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针对全国而言的。如果各地都搞省内、市内、县内的自我小循环,搞“小而全”,甚至以“内循环”的名义搞地区封锁,就会破坏国内统一大市场,阻碍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对于各地区来说,必须找准自己在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位置和比较优势,把构建新发展格局同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以及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等有机衔接起来,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
新理念引领新发展,新格局彰显新优势。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加强自主创新,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在供给侧和需求侧的良性互动中,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深度融合中,我国国内大循环将更有效率,国内国际双循环将更加顺畅,高质量发展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60.为什么说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不能指望搬来政治制度上的“飞来峰”?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我们这个星球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70多亿人口,搞清一色是不可能的。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也不存在适用于一切国家的政治制度模式。照抄照搬他国的政治制度行不通,会水土不服,会画虎不成反类犬,甚至会把国家前途命运葬送掉。古今中外,由于政治发展道路选择错误而导致社会动荡、国家分裂、人亡政息的例子比比皆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既要把握长期形成的历史传承,又要把握走过的发展道路、积累的政治经验、形成的政治原则,还要把握现实要求、着眼解决现实问题,不能割断历史,不能想象突然就搬来一座政治制度上的“飞来峰”。
习言习语
在政治制度上,看到别的国家有而我们没有就简单认为有欠缺,要搬过来;或者,看到我们有而别的国家没有就简单认为是多余的,要去除掉。这两种观点都是简单化的、片面的,因而都是不正确的。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模式,政治制度不能脱离特定社会政治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来抽象评判,不能定于一尊,不能生搬硬套外国政治制度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近代以来,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振兴,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孜孜不倦寻找着适合国情的政治制度模式。然而,不触动旧的社会根基的自强运动,各种名目的改良主义,旧式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的各种方案,都不能完成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都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提供制度保障。在中国人民顽强前行的伟大斗争中,中国共产党诞生了。自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为“索我理想之中华”矢志不渝,“唤起工农千百万”,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确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走出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从制度上保障了亿万人民始终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支配着整个社会发展进程。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决定于这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基础,同时又反作用于这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基础。政治制度是用来调节政治关系、建立政治秩序、推动国家发展、维护国家稳定的,不可能脱离特定社会政治条件来抽象评判。“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各国国情不同,每个国家的政治制度都是独特的,都是在这个国家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之所以行得通、有生命力、有效率,就是因为它是从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过去和现在一直生长在中国的社会土壤之中,未来要继续茁壮成长,也必须深深扎根于中国的社会土壤。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被实践证明符合中国国情、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正确道路。实践是最好的试金石。评价一个国家政治制度是不是民主的、有效的,主要看国家领导层能否依法有序更替,全体人民能否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人民群众能否畅通表达利益要求,社会各方面能否有效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国家决策能否实现科学化、民主化,各方面人才能否通过公平竞争进入国家领导和管理体系,执政党能否依照宪法法律规定实现对国家事务的领导,权力运用能否得到有效制约和监督。经过长期努力,我们在解决这些重点问题上都取得了决定性进展。比如,不断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人民实现了内容广泛、层次丰富的当家作主;发展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有效凝聚了各方面各领域的智慧和力量;建设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保证了决策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等等。事实证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有效调动了一切社会积极因素,有效促进了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有效保障了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跨上新台阶,有效维护了各民族长期共同繁荣发展、社会长期和谐稳定的大好局面。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任何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或者相互取代的主张和做法,都不符合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性质、核心理念和实践要求。尤其需要强调的是,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个新事物,也是个好事物。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的政治制度就完美无缺了,就不需要完善和发展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坚持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推进制度体系完善和发展。仅党中央部门就集中进行了五次改革,国务院机构集中进行了八次改革,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体制机制保障。要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始终保持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政治定力。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需要借鉴国外政治文明有益成果,但绝不能放弃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找到这样一条正确的政治发展道路不容易,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信,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 人民日报 》( 2021年08月27日 05 版)
(来源:人民网 责任编辑 曾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