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2020丨温暖的目光

回望2020年,令人感慨万千。

这一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我们众志成城,取得抗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这一年,中国经济逆风前行,走出V型复苏曲线,中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这一年,中国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提前10年完成联合国减贫目标。

这一年殊为不易,但我们坚定前行。习近平总书记全年共赴13个省区市考察调研,以不停的步履体察民情、把脉发展,行之所至、目之所及饱含深情与冀望,带去温暖与奋进的力量。

 目光中的关切 

迈入2020年那一刻,人们不会想到一场百年不遇的重大疫情骤然而至。

总书记时刻关注疫情蔓延形势和防控工作进展情况,一句“大年三十我夜不能寐”饱含对人民的大爱深情。

难忘早春三月,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专门赴湖北省武汉市考察疫情防控工作。步履匆匆,牵挂浓浓。

在东湖新城社区,总书记抬头与居民楼上群众互致问候的一幕定格在了随行记者的镜头中。

楼上,居家隔离的群众望向窗外,有的摇着国旗高呼:“中国加油!武汉加油!”楼下,习近平总书记不时驻足,微笑着向大家挥手致意:“大家一起加油,再坚持一下!”目光中饱含关切。

“群众在家隔离时间长了,发几句牢骚是可以理解的,谁愿意老闷在家里啊!”

“对群众出现的一些情绪宣泄,我们要多理解、多宽容、多包容,更要做深入细致的工作,包括心理疏导、解决实际困难。”

“要让群众如沐春风。”

谆谆话语,让疫情之下的人们感受到阵阵暖意。

 目光中的变迁 

从土窑洞到美丽新居,变迁,发生在美丽新村中。

2020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沿着宽敞整洁的水泥路,走进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区西坪镇坊城新村。

一排排平房小院,透出晋北传统民居的特色,白墙飞檐,整齐有致。

在村民白高山家,从客厅到厨房,从卧室到卫生间,习近平总书记看得详细。白高山拿出一张老照片给总书记看,那是他搬进新村之前住了40多年的土窑洞。

今夕对比,天壤之别。

总书记接过照片仔细端详,问道:“现在这房子住进来花了多少钱?”白高山告诉总书记,去年在政府的支持下,只花了1万元就住进了新房。

白高山的儿子白利军还告诉总书记,搬到新村后,他在政府资助下上了职业培训学校,当起了电焊工,去年收入4万多元。

“共产党就是为老百姓谋幸福的,现在不但不收提留、不收税、不收费、不交粮,还给困难乡亲送医送药、建房子、教技术、找致富门路。”

“更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搬”进新房子,“迁”进好日子。这变迁折射出中国在脱贫攻坚下的时代巨变。

 目光中的“重逢” 

15年,一棵小树可以长成参天大树,15年,一个理念足以深入人心。

2020年3月30日下午4时许,余村的父老乡亲迎来了一位特殊的“老朋友”。

走进余村,当年逼仄的村道已难觅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平坦宽阔的绿道。习近平总书记沿着村庄绿道察看村容村貌和农作物长势,几位正在清理荷塘的村民引起了他的关注。“干农活的都是‘老把式’啊”“参加合作社收入怎么样”……总书记走到田边,亲切地同他们交流起来。

“总书记好!”“总书记好!”村民聚拢在村道两边,掌声欢呼声此起彼伏。总书记微笑着向村民招手示意。在村民眼中,他更像一位和蔼可亲的故友。

15年前,正是在村委会老会议室里,“两山”理念如同一颗“种子”在春天里历史性地萌发。如今着墨于余村这个小小坐标点的绿意,已蔓延到全国每一个角落。

站在海拔1700米的月亮垭,眺望秦岭牛背梁主峰;漫步汾河岸边,感受沿岸生态环境沧桑巨变;在五山地区滨江片区步行察看滨江生态环境……

目之所及,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正生动描摹着美丽中国、幸福家园的模样。

    目光中的田野 

2020年7月22日,松辽平原腹地,习近平总书记凭栏远眺,玉米地一望无边、绿浪滚滚。

这是5年间习近平总书记第三次到吉林考察。这次来,他第一站就走进丰饶的黑土地,调研一件头等大事——粮食生产。

“前年在黑龙江建三江看了水稻,这次我来看看玉米。”在四平市梨树县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玉米地头,总书记谈及此行初衷。

看着眼前的玉米长势,听了情况汇报后,总书记强调:“粮食是基础啊!要加强病虫害防治,争取秋粮有好收成,为全年粮食丰收和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基础。”

时隔一个月,习近平总书记赴安徽考察时再次来到田地里,走到农民中间。

池塘里,几位村民在采摘芡实;退水地块上,乡亲们正在补种包菜。看到总书记来了,大家兴奋地围了上来。

“我这次是专程来看望灾区乡亲们,看看灾后恢复重建情况……”总书记话音未落,大家就抢着汇报:“请总书记放心!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饽饽种荞麦,水退到哪里,我们就跟到哪里,种子就种到哪里,尽量把损失抢回来。”

总书记倾听着,汗水顺着脸颊滴落到脚下的泥土里。“看到乡亲们生产生活都有着落、有希望,我的心就踏实。”

    目光中的创新奋斗 

2020年5月,太钢不锈钢精密带钢有限公司的车间里,齿轮飞转,机器轰鸣。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深入企业,实地察看转型发展案例。

在光亮机组前,习近平总书记驻足凝望,一条条薄如纸页的亮银色箔材,正随着开卷机向高温退火炉里缓缓传送。

车间正在生产的是一种超薄精密不锈带钢,厚度仅为0.02毫米,相当于普通A4纸的四分之一,可以轻易撕开,被形象地称为“手撕钢”。从“高大上”的航天航空、高端电子、新能源领域,到眼下时兴的折叠屏手机里都有它的身影。

2020年一季度,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全球经济的大背景下,太钢不锈钢精密带钢有限公司出口不但未减少,还逆势增长了68%。

“我们花了3年时间,经过700多次试验,总算研制成功,目前在世界上属于领先水平。”公司负责人自豪地说。

习近平总书记拿起一片“手撕钢”仔细察看,用手指轻轻扭折了一下,不禁称赞:“工艺确实好,就像锡纸一样薄,百炼钢做成了绕指柔。”总书记鼓励企业在科技创新上再接再厉、勇攀高峰,在支撑先进制造业发展方面迈出新的更大步伐。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考察调研范围涉及多个产业,其间他反复提及一个关键词——“创新”。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也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无论是总结过去发展经验还是为“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远阶段谋篇布局,“创新”都是贯穿其中的鲜明主线。

    目光中初心如磐 

2016年10月21日,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他在讲话中深情讲述了“半条被子”的故事——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反映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2020年9月16日,“半条被子”故事的发生地——沙洲瑶族村迎来了习近平总书记。

在乡亲们的围拢下,总书记深情地说,“半条被子”的故事让人民群众认识了共产党,把党当成自己人。正因为有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我们党才能走过辉煌历程,取得伟大成就。沙洲村是“半条被子”故事的发生地,今天我专门来这里看望乡亲们。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我要不断接受教育、接受洗礼。我们党坚持为人民服务,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坚持不懈的实际行动。

艾思奇纪念馆、交大西迁博物馆、四平战役纪念馆、渡江战役纪念馆……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考察调研期间,到访多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追寻初心。

坚定的目光中,初心如磐;不忘初心,方能勇毅前行。

(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责任编辑 曾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