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梓乡天然村:产业结构再调整 脱贫致富再添新途径

  “感谢安陆市妇联驻村工作队和你们村‘两委’,还要感谢整个天然村的党员和群众,在入冬之前我们的秸秆收储车间顺利竣工,合作社养牛场的100多头牛过冬有了饲料保障。”12月18日,安陆市木梓乡天然村田园合作社负责人罗新武,十分激动地对走访的扶贫干部和村干部们说。

image.png

安陆市木梓乡天然村有9个村民小组,310户1437人,山地面积350余亩,水面400余亩,耕地面积4673亩,人均3.25亩,地势平坦、水源条件充沛,是个典型的农业大村。村民们靠传统的农业过日子,通过精准识别,全村19户52人列为精准扶贫对象。

image.png

天然村有山有水、有一马平川的千亩沃土,是杂交稻种的“天然农场”,面对这些有利条件,天然村“两委”多次召集党员、群众代表和驻村工作队一起反复商议,一定要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子,从根本上解决出路,冲出靠农业单一增收缓慢的瓶颈。

image.png

“李书记,天然村成立农机服务合作社,我算一股,旋耕机、插秧机、收割机、农用车,我样样都会操作,我再找三个人来,保证全村不抛荒一分田,签合同年底秋收兑现承包费。”村民代表雷积豪第一个站出来向村支部书记李细平表态。

说干就干,“天然村久盛农机服务合作社”申请成立了。首先把没有劳动力的扶贫户、在外打工和留守老人的土地集中流转了1500亩,由合作社负责统一种植,村民们参与育秧、插秧、除草、田间管理等务工方式,获取一定的劳务费。

“我们有了自己的合作社,就要做大一点,做出品牌来,让我们村集体经济得到提升,贫困户脱贫致富才是硬道理。”村党支部书记李细平跟驻村工作队队长徐云洁恳切地说。

image.png

要彻底解决土地升值增效,就要实现产业结构再调整。2018年,村里成功引进“中香农科”上市公司,到村发展“香稻”种植3000亩。在公司的技术指导和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扶贫户李家安、高光全两户各种植“香稻”20亩,当年纯收入近4万元,成为全乡有名的脱贫致富示范户。合作社和村“两委”通过统一收购上交“中香农科”公司的“香稻”数据,全村群众种植“香稻”仅此一项增收了100多万元。

image.png

在“田园春种养合作社”,投资800万元新建的秸秆收储车间,把秸秆转化成养牛的饲料,保障了100多头肉牛的过冬问题。而在这个村茶厂,一垄垄通过修剪的茶树,合作社的技术人员正在做越冬田间管理。200余亩的茶场,每年在春茶、夏茶、秋茶采摘时,天然村及周边村的60余扶贫户都纷纷来帮忙采摘茶叶,采摘茶叶是个手头活,男女老少都能来赚取务工费。他们平时帮忙搞绿化、收秸秆、养牛、喂鱼等,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增收。合作社通过发放务工的记录显示,天然村的扶贫户每一户一年在合作社的纯收入是4000余元。

image.png

“我们天然村找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子,有合作社、有基地作为实体经济,在产业结构调整上下功夫,促进群众继续发展产业,找到脱贫致富的新途径。目前已经签订了2021年种植4000亩糯稻的订单,预计全村村民可增收20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在60000元以上,党员干部和村民们是越干越有劲,日子越来越红火了。”驻村工作队队长徐云洁介绍说。

image.png

如今的天然村,旧貌换新颜,绿水青山,茶树飘香,千亩沃土孕育着脱贫致富共奔小康的希望。天然村的脱贫致富实践是转变观念来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的新标杆,是坚持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带动村民脱贫致富的一个示范。下一步,天然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将继续探索符合自己实际的发展模式,新办一个日产50吨的精米加工厂,打出自己的品牌,进一步发展集“特色龙头产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为一体的乡村发展综合体,把提升集体经济和群众增收牢牢抓在手上,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最终实现美丽乡村振兴发展。

通讯员  刘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