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村歌唱响幸福生活

  金秋傍晚,夕阳慢慢沉入远方的山峦,乳白色的雾霭缓缓在田野、村舍间流淌,炊烟袅袅,农人们扛着锄头、牵着牛从田间回归。乡间夜晚的灯像天街的星光,一盏一盏亮了,在深沉而苍茫的暮色中温暖地闪烁。在江山——浙江西南部这片崇山峻岭里,这是再普通不过的乡村寂静夜的前奏。

  然而,却又有些不同。

  这里乡村的夜晚不仅有秋风拂过田野的沙沙声、环绕村庄小溪潺潺的流水声,还有嘹亮的歌声和热情的掌声。

  “过去说不看江郎山就不算来江山,现在说不听唱村歌就不算来江山。”坊间流传的这个段子,对江山村歌的浓郁氛围和影响力一语中的。

古村落广场歌声嘹亮

  从10年前江山市大陈乡大陈村村歌《大陈,一个充满书香的地方》《妈妈的那碗大陈面》开始发轫,到跻身“中国村歌发祥地”,再到风靡一方、唱进省城、唱响全国,“现象级”的江山村歌从未止步。

  村歌,为村民们带来的不仅是精神上的富足,还有实打实的经济效益和文化影响力。以大陈村为例,近年来,村歌与旅游产业携手共舞,内生动力带动乡村经济大步向前。

  “把村歌文化变成美丽经济,就能富脑袋也富口袋。”大陈村支部书记汪衍君思虑深远, “若能把大陈故事变成一台音乐剧,变成一件件旅游商品,老百姓开开心心把大陈村的乡村音乐唱出去,那场景该多迷人!”

  2018年3月,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江山市文化馆与大陈村签订跨领域合作的结对共建框架,约定在大陈村创建“浙江美丽乡村戏曲旅游基地”;2019年8月,一部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红色革命题材、210多名村民参演的浙西首部红色实景剧《你好江山》隆重登场。

  今年4月,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大陈村通过汪氏普贤公与其继母的一段孝道故事,又创新推出浸润式孝廉剧《大陈见面》,感人肺腑,催人泪下。30余场演出,场场爆满,吸引近2万人次观看。

村歌表演

  一座礼堂秀出乡村特色,一台演出带动美丽经济。

  借助村歌文化的叠加效应,大陈村乡村休闲旅游业蓬勃发展,2018年、2019年分别接待游客27万人次、30余万人次,分别带动周边旅游产业创收800多万元、1000多万元。目前,两部剧目已为村集体增收110万元,过夜游客同比增33%。

  同样受益的还有大陈小市,这里开设了大陈见面、豆腐西施等16家各具特色的小吃作坊和民宿,平日唱着村歌的村民们又多了一个身份——“店老板”。村民们真正实现了富脑袋又富口袋。

  游客为品尝一口“妈妈的那碗‘网红面’”专程而来。去年大陈面馆一年手工面做到3000吨,是前两年的近十倍。此外,大陈村以“公司+农户”、“线上+线下”的方式,把全村农家乐、民宿、私房菜等集合到客服公司名下,以“农户晒单+游客点单”的订单式服务,对游客所需进行统一分配,让村民在乡村休闲旅游发展中获益。

  凭借村歌的魅力,大陈村荣获了“全国村歌示范基地”“中国村歌发祥地”等荣誉,大陈村歌成为了具有鲜明乡愁元素的“金名片”。此外,大陈村还经常举办“杨梅采摘文化节”“麻糍丰收文化节”“村歌文化节”等节会活动,通过活动带动更多人气和财气,使看非遗传承、品特色小吃、听大陈故事、唱大陈村歌成为大陈村经典特色。

大陈夜市游客如织

  文化是支撑旅游经济发展的灵魂。为此,大陈村因地制宜开发了“民俗”文化,先后打造了“汪氏衍脉文化、萃文教育文化、大陈名贤文化、一味书屋、幸福乡村”等五大主题展馆,整修了汪氏宗祠、萃文中学、汪汉滔故居等文化场所,新建了村歌广场、党建馆、幸福乡村馆、红军纪念馆、文化长廊等特色场馆,开发了“大陈面”“大陈麻糍”等旅游文化产品,并完成《大陈村书》编纂、拍摄了浙江省首部文化礼堂微电影《妈妈的那碗大陈面》等。

  在江山,除了大陈村,廿八都镇也极具文旅特色。廿八都镇处于“一脚踏三省”的地方,自古就是军事和商业要冲,人口流动频繁,来自山东、河南的中原文化,来自云南、贵州的西南文化与吴越文化、闽越文化在这里融会贯通。随之而来的西南山歌、中原民俗与江西的采茶调、安徽的花鼓调融合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廿八都山歌。

  廿八都山歌表现形式多样,内容大多来源于日常生产劳动和生活,有反映生产、生活的,也有歌颂爱情、友情的,也有反映历史社会的,常常带有即兴性,内容非常丰富。其代表曲目有《十八对》《挑手歌》等。

廿八都古镇

  2008年,廿八都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山歌)之乡。廿八都的山歌文化成为了一种很有价值的旅游文化资源。当地村歌《谜一样的廿八都》拍成了宣传片被浙江省委宣传部推荐列入G20杭州峰会的文化礼品。

  当地政府十分重视山歌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在当地小学专门设置了学习山歌的课程。此外,木偶戏、剪纸等具有当地特色的民俗文化也进入到小学课程。

  随着微信等网络媒介的普及和应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学习廿八都山歌文化,从而带动旅游业发展。据当地负责人表示,近两年,村民的户均收入年均增幅在20%左右。

  800多年前,南宋诗人杨万里曾在旅途中作诗咏叹:“春光都在柳梢头,拣折长条插酒楼。便作在家寒食看,村歌社舞更风流。”

  杨万里也曾到过江山,倘若他能够穿越,一定会沉醉在今天如此多娇的美丽江山,沉醉在更具风流的江山村歌社舞中……

  如今,北京卫视正在做一档节目“签约歌手”,汇聚中国顶尖唱片公司的签约歌手,守专业精神,做音乐匠人。前几天,“签约歌手”栏目的导演来到大陈村,寻求合作。

  村歌效应正在逐渐放大。中国国际广播电视总台开出村歌频道,频道里所有民间老百姓的村歌擂台赛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比拼,都将选址在大陈村,现场录制直播。

  2018年,大陈村迎来了唱响村歌十周年,“村歌经济”提上了议程。从村歌开始,把产业振兴做到实处。在这里,这些年来,大陈村一年举行村歌晚会六十多场,每个星期至少有一场,场场爆满,场场让人落泪。村民自然的表现,感染着来到大陈的每一个人。由此迸发的,是蓬勃的乡土文化力量和源源不断的创造激情。这几天,大陈村正在起草总体规划,谋划以大陈村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乡村的产村文旅全域融合发展格局。

  “生活过得好不好,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从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反复出现的问题出发,拿出更多改革创新举措,把生态环境、社会治安等问题一个一个解决好,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大陈村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提升,其背后是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广泛凝聚起村歌文化力量,行进在一条富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村歌越唱越红火,也有村民会问,我们唱歌能赚钱吗?

  “用村歌,用文化,用这样一种独特的具有自身优势的方法,既实现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熏陶村民,又能激发文化的力量,由此走出一条乡村融合、文旅融合、农旅融合的乡村振兴新路子来。”汪衍君深谙文化支撑作品,作品带出项目,事业产业真正融合的道理。

  开发“民俗”文化。先后打造了“汪氏衍脉文化、萃文教育文化、大陈名贤文化、一味书屋、幸福乡村”等五大主题展馆,提升了汪氏宗祠、萃文中学、汪汉滔故居等文化场所,新建了村歌广场、党建馆、幸福乡村馆、红军纪念馆、文化长廊等特色场馆,建成了“幸福之路”“幸福之门”,打造了荷花村歌栈道、滨水休闲等特色文化景点,开发了“大陈面”“大陈麻糍”等旅游文化产品,完成《大陈村书》编纂,拍摄了浙江省首部文化礼堂微电影《妈妈的那碗大陈面》等。通过展现民俗文化,更好地丰富文化产业。

  以文化为引,加大项目招商,通过引进村企合作,大力发展文化经济。推进乡贤回归。筑巢引凤,引进社会工商资本1.8亿元,由在外乡贤投资田园综合体项目——“田园里·大陈休闲农庄”,丰富“农耕文化”。项目围绕开发“观光旅游、休闲采摘、花海垂钓、高端民宿、亲子互动”等特色产业。目前已经投入4000多万元,种植了枇杷、杨梅、冬桃等各类果树300余亩,高杆月季、浙江楠和罗汉松等名贵苗木1万余棵。下一步将加快推进二期工程建设,打造高端民宿、农博馆、标准化泳池等,加快完善集“亲子游乐、水果采摘、高端民宿、户外体验”等于一体旅游业态。加大招商力度。以大陈良好的中医传统文化为基础,与国广东方、炫嘉国际、当归行知堂等企业合作,引进大陈中医药文化小镇项目,总投资1.5亿元,建设大陈中医药养生基地、中医药传播教育基地、知名中医诊所,打造集康养、旅游、文化、教育、中医药研发与中医人才培养于一体的中医药文化小镇。目前已成立东方如画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前期投资1500多万元用于百草园开发及高端养生民宿的打造。加深对外合作。与各文艺团体合作,在本村建立摄影基地、写生基地、书画创作基地、影视拍摄基地等。加强旅游合作,联合旅行社做好“上海人游大陈”等旅游活动,吸引了人气,集聚了财气。

  一个重要节点是2013年浙江开启的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和全省其它地区相比,江山的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新增了自选动作——“建一座礼堂,唱一首村歌”。

  这一决策,让江山村歌在全市域范围快速蔓延,村歌创作热情如潮,短短几年就冒出了近200首村歌,文化的歌声流淌于广袤山乡,农村从昔日的送文化、种文化,变成了农民勇敢秀文化、赛文化。

(来源:央视网 责任编辑  曾晗)